现代金融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
国际刊号:1008-5262
国内刊号:32-1547/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0939 人次
 
    本刊论文
现代金融风险的ABC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健全、完善良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是经济运行的必需。金融的扩张性发展,使金融风险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得以发展,严重影Ⅱ自着金融企业正常运行和金融本身的安全,甚至危及全球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面对金融风险,如何预警、防控,成为全球金融领域倍加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信用风险是金融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还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其广泛存在是现代金融经济的重要特征。1994年法国里昂信贷银行由于投机出现巨额呆账、坏账:1995年8月日本东京最大财务公司宇宙财务公司遭受4.2亿美元存款的挤提,9月日本大和银行投资严重失误,造成巨额损失;1998年2月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严重违规,亏损巨大,被中央银行宣布解散,6月海南发展银行因自身巨额不良贷款使经营难以为继,被中央银行宣布关闭。高比例不良贷款,极大地消弱了银行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孕育着支付危机和挤兑风潮。呆账、坏账和逾期贷款早已成为中国金融领域的严重问题。信用风险在整个经济金融活动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风险指在某个特定期间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对某一未来事件实际与预期结果离差,离差与风险量成正比例变化,其由三部分组成:1、风险因素:能够增加和产生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的潜在条件,如天气干燥是造成火灾发生的风险因素,健康状况和年龄是人体的风险因素;交易双方的道德问题是交易的风险因素。2、风险事故一直接因风险因素导致的后果,可能引起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如人体生理器官功能病变造成疾病;主观上疏忽造成的违章作业而导致的工伤。3、损失:非故意、非计划、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风险事故造成经济价值减少、灭失以及额外费用的增加。
  金融风险指在货币资金的融通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资金经营者利益的实际值与预期值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理论上表现为因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使决策者无法准确知道价格的当前和未来水平,才导致获利或损失的可能性。特征:1、投机性。金融资产的经营过程简单而快捷,金融操作技术难易兼容,交易方式灵活,金融资产较快的变现速度也为扫清准八障碍提供方便。2、扩散性和传导性。各种金融资产、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债权债务关系,相互交织成一个复杂的体系,价格波动会相互影响、相互传递,因营运纰漏引发的局部挤兑风潮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染”,单个或局部的金融困难很快就会演变成全局性金融动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1928年美国受纽约股票市场繁荣的迷惑而中止对德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发放长期贷款时,怠机首先从那些国家爆发。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使新加坡、英国银行均受到冲击。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涉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3、内部风险具有独立性。风险损失发生与资金借贷或经营者主观因素相关。外部风险不具有独立性。4、规则性。 金融风险的积聚和发生都是一个相当漫长、量的积累,主要集中在集资活动、证券交易、期货交易、外汇、房地产金融、长期贷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运作等领域。5、广泛性。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领域,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影响社会生产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地发展。6、潜在性和积累性。金融机构和其融资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微观金融主体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化信息的了解极不完全。7、突发性和加速性。因投机化行为,金融风险有加速积累的特点,金融泡沫随金融经济发展越吹越大,随一具体金融事件的发生,潜在风险遂发为现实风险。
  信用指以协议或契约为保障的不同时间间隔下的经济交易行为。具有一定的权力和义务是信用得以存在的要素之一。赊销即延期支付,商品的让渡和价值实现在时间上产生分离,难以现金交易,买卖双方除了商品交换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及信用关系。信用关系的主体是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人,而经济人都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当经济人自身利益与契约另一方利益发生冲突时,一方受利益的驱使很可能会选择违约或其他形式保护自身利益,这样契约另一方就有蒙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就产生了。
  信用风险(信誉风险或保证风险)指借款人、债务发行人或金融交易一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履约致使金融机构、投资人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一方面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从事证券投资无盈利,甚至无法收回本金的风险。特征:1、道德风险在信用风险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信息不对称指借款人掌握更多的交易信息,处于有利地位,放款人所拥有的信息较少,处于不利地位,就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市场双方难以拥有等量等质的信息,整个市场是在“不透明”的前提下进行的,信用风险的承担者很难了解风险的状况及变化,易导致金融风险,导致整个金融体系低效率。2、信息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的特征。尽管授信对象的还款能力会受到诸如经济危机等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但大多情况下,取决于与授信对象相关的非系统性因素的影响。如贷款投资方向、授信对象经营管理能力、财务状况甚至还款意愿等。因此,以多样化投资来分散非系统性风险的管理原则,更适合于信用风险管理。3、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较少,不易获取。
  信用风险按性质分类为被迫违约信用风险和故意违约(信用缺夫)信用风险。后一类包括客户到还款期,没有履行还款义务或延期仍不能还款:借款人资产的经济价值,降到低于未偿还的价值:借款人卷入破产的法律诉讼。如某金融机构经严格贷前审查与信用评级,向某一信誉良好的特大石油化工企业分三期提供总额为5亿美元、期限为10年的长期贷款。假如此时爆发全球性石油危机,引起全球油价迅猛上升,这必然加大企业生产成本,造成企业财政极大困难,使企业已贷资金无法满足企业工程发展需要。继续贷款机会又很小,结果只能是企业工程中途被迫暂停,造成严重的实际和潜在的经济损失,一旦赤字过干庞大,面临的还款压力过于巨大,还会导致企业破产,企业的经营损失最终必然转化为金融机构的经济损失。
  当人们意识到金融机构可能不具有偿债能力,不愿意再将资金借给他们时,金融机构只得倒闭,从而形成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形成: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银行监管不力、经营不善、风险控制薄弱――盲目贷款、资源分配效率低下、外资流入国内非贸易部门――经常账户债务增加、房地产股市过热――银行抵押品价值高估银行进一步扩张贷款、净外汇债务增加――银行不良资产增加一一资本外流泡沫破裂一一货币大幅贬值、外债危机――银行危机利率高攀、信用紧缩一一严重的经济衰退。
  (一)企业。1、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缺失。相互拖欠贷

款数额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1 991年中国企业债务链规模为2500亿元,1994年为6000亿元,1997年达15000亿元,使整个社会信用风险畸高,正常信用观念遭到破坏,企业间赊销、预付难以进行。规范化的商业信用,如商业票据在中国的使用十分有限(只有煤、电、冶金、铁道、化工等五大行业和少数大中型企业中才有使用)。1997,年中国商业汇票年度发生额为4600亿元,仅相当于当年末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6,1%。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间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在中国这一比率高达5%以上,且呈逐年增长势头,涉信问题大量增加。1998年中国法院受理的经济纠纷和债权债务民事纠纷案件为289万件,约占法院全部受理案件的51%。中国生产领域信用缺失造成两个后果:企业交易对象选择范围缩小,交易的最佳机会可能丢失,降低了资源配置的优化结果,企业之间交易本身的效率降低,表现为交易成本的上升或交易周期增长,降低了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率,并最终阻碍了经济的增长。2、企业长期大量拖欠银行贷款,以各种名义逃废银行债务。1990年末国有四大银行不良贷款为2200亿元,占信贷资产总量的12.2%。1995年末不良贷款上升至9000多亿元,其中呆账贷款达3000亿元。1996年不良贷款超过10000亿元,近三倍于银行自有资产,仅国企拖欠利息就达1000亿元。1999年相继组建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近14000亿,但剥离后,四大国有银行又新增不良资产近8000亿元。2000年11月底,在四大国有银行开户的62656家企业中逃废债改制企业32140家,占改造企业总数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造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企业的信用缺失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量增加,效益不断下降,加大了潜在的金融风险。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不良资产增多,许多中小金融机构发生了支付危机,使得银行在发放贷款前,特别强调以抵押和质押为前提,在高保证金下从事信用活动。信用卡多为借记卡, “先存款、后消费”,这种低级信用形式阻碍了中国金融业高级信用形式的发展。片面追求信用“零风险”(风险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是经济发展的常态,只能尽量避免,不可能完全消除),影响了自身经济利益,也对企业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政府有关部门。国家管理者理应遵循信用规则,融资应有借有还,到期归还,还本付息:经济往来应定价交换,信用契约,钱贷两清。但实际存在着很大信用缺失。如对国企不拨发流动资金,在国企亏损时不及时补足,开办工程资金不到位,正式批复的经济活动中途停办,擅自更改合同,甚至平调社会法人的财物。政府经常直接干预银行及其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但官员本身不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
  (四)个人。金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信誉。信誉靠超越和人联系的法律维系,还是靠和人联系方式来维系,对于嵌入在一个现代社会里的货币金融制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诚实守信、履约守诺的信用意识、信用观念没有根本形成。一些私企法人在银行或金融机构贷款后,故意赖债或恶意逃债;有些人通过信用卡恶意透支,严重扰乱了社会信用秩序。金融市场信用秩序混乱,缺乏能够提供准确信息的评级机构。如票据市场,因没有权威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票据缺乏可接受性而无法正常流通,从而助长了市场的投机行为。
  风险管理问题最早起源于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德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为此提出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经营管理问题,1929年至1933年世界发生了20世纪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卷入其中,研究重点转向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科学管理方法。
  信用风险管理是针对债务人、债权人或权利人、义务人之间由于违约等信用风险造成损失所采取的一种事前调查、事中审查、事后检查的一系列的管理。
  (一)特征:1、实践中存在“信用悖论”现象。一方面理论上金融机构要求在管理信用风险时应遵守投资分散化、多样化原则,防止授信集中化。另一方面实践中金融机构往往无法实现其经营的分散化。原因是大多数没有信用评级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对其信用状况了解完全凭长期的业务关系,自然会倾向于老客户,将其授信对象集中于自己比较了解和擅长的某一领域或行业,从而无法做到分散化。再加上分散化原则不利于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获得规模效益,导致“信用悖论”现象出现。2、由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原来信用风险的计量技术长期没有得到发展,金融机构只能利用历史成本法对授信对象进行评估。现在每天根据市场和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动态衡量信用风险的水平,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拥有了更加灵活、有效的管理信用工具,其信用风险水平可以通过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进行动态的调整。3、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保护金融机构利益,提高信息搜集与分析的准确程度,增强规模效益的制度保障。
  (二)总目标:1、保证金融资产的质量。资产周转是金融机构生存的保证。种种不确定因素很易造成呆账数量上升,故通过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加以保障。2、防范信用风险,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是金融机构经营的三项主要原则,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永恒的目标,合理有效的经济核算能使金融机构在尽可能多地拓展业务范围、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最大化的降低成本,为国家提供税收贡献。3、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金融机构才能获得广大客户的信任和长足的发展。4、稳定社会,实现持续增长。
  (三)意义:1、对经济实体的现实意义。能减少或消除金融机构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忧虑心理,为进行各类资金借贷与经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和宽松的经济环境,无疑将提高自身工作效率i能促使金融机构顺利实现经营目标,把面临的信用风险降到最低,即使损失发生后,也能使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化解信用风险,及时合理提供预先准备的补偿基金,直接或间接的降低费用开支;促进经济实体资金筹集和资金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2、对社会经济的意义。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促使货币资金向急需货币资金的部门流动,从而引起其他资源合理的流向所需部门,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最终避免或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有助于经济稳定发展,货币资金的筹集与经营涉及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领域,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领域都有货币资金在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机构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金额通常比一般企业所造成的风险损失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威胁经济稳定发展,必须进行全面、连续的信用风险管理,最大程度减少金融业信用风险损失对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带来的涉及效应和不良后果,最

终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一)识别。风险识别是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风险事故的原因。1、识别的原则:(1)全面周详地了解风险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将引起的后果的详细情况,可及时、准确的为决策提供相对完备的信息。(2)综合使用多种分析手段,全面考核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关键,如银行可能会面临三种信用风险:贷款信用风险(识别方法可针对个人客户采取查看个人信用档案,对企业客户进行企业业绩评估、查看财务报表等手段):银行自身信用风险(识别方法重点放在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负债比率等指标监督考察上);银行投资信用风险(识别角度放在被投资对象的资本额、经营能力、发展潜力和稳定性上)。(3)风险衡量方法以严密的数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在普遍估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计算和统计,对识别客体及其所处理环境进行具体的量化核算,以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分析结果。(4)风险识别应是一个连续、经常不断进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只要金融机构存在,发生业务往来,信用风险就存在,否则,当信用风险发生后再谈识别,为时已晚。2、识别的方法:借助金融机构外部力量利用外界风险信息、资料识别风险;或依靠金融机构自身力量,根据企业实情识别风险。潜在风险分直接风险(资产本身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和间接风险(因遭受风险所引起的生产中断和资金的经营借贷活动中断而带来的损失以及其他连带人身和财产损失)。(1)幕景分析法:充分利用有关数据、曲线和图表等资料,将某种商品的生产经营或某项资金的借贷与经营的未来状态进行描述,描绘能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后果影响程度的方法。风险诊断内容:对企业一般经营状况及收益性、生产性、安全性及流动性等进行评价和分析。(2)财务状况分析法要分析资产负债表(即资金平衡表,分析资产负债比率、资产流动性、负债流动性等,有助于风险管理者做出准确的判断,要关注资产变化,因为任何意外的损失都会降低资产的价值:要识别意外事件的发生而导致负债的增加以及没有意外事故发生的情况下,负债的增加使净资产值减少,影响企业自身价值)、分析损益表(即利润表,把一定时期的营业收入与其同一期间相关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计算出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分析现金流量表:(以表明企业资金流动性的强弱,企业若无真实的现金流的流入,其他任何数据都是没有意义的,从而了解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获利能力,发现资金运营方面的潜在风险)。(二)估测。将信用风险未来的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以概率的方式确定下来,以构成金融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1、定性估测:利用直观材料,依靠经验、分析能力做出判断。2、定量估测:利用历史数据资料,通过数学推算来说明。(三)评价。准确评估信用风险的大小对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或获取利润都十分重要。风险估计不足,采取防范措施不力,会加大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估计过大,要增加防范成本,或因过于谨慎而放弃获利机会,造成收益降低。美国金融机构评级制度:1、资本充足率。如要求1992年底;金融机构资本与总资本之比达到8%。2、资产质量。资产乘以一定风险权数,求得加权风险资产再与资本相比,以反映风险状况,此比例小于5%为最好,其次为5%~15%,再次为15%~30%,差为30%50%,最差为大于50%。3、管理能力。针对管理者能力、管理系统效率和执法。情况等进行评价。4、盈利性。以税后净收益与总资产之比衡量,并据资产规模大小加以区别。5、流动性。观察短期投资、主要存款、贷款与租赁、变动债务等与总资产的比例。6、市场风险敏感性。利率风险、价格风险、股价风险、外汇风险。7、综合考察评价。据以上六项结果综合考察。(四)控制。内部风险控制和外部监管。(五)管理效果评估。一个过程结束,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应发现前四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修正原有的管理缺陷。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现代金融》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现代金融》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